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请开启后继续 《供热计量技术》专题技术交流小结

China 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联系热线:010-64693287 / 010-64693285

《供热计量技术》专题技术交流小结

  • 作者:
  • 发布时间:
  • 2010-11-26

       11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狄洪发教授进行了《供热计量技术》专题技术交流小结:

       一、概况
       出席“供热计量技术”专题的代表约有50余人。有5位专家代表就《通断时间面积法的应用分析》、《末端通断调节与热分摊技术中热费分摊合理性研究》、《供热计量技术在欧洲的成熟应用》、《分户热计量系统中散热器的动态量调节特性》、《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要点及实施分析》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对供热计量的关注。
  
       二、议题
       1、介绍了通断时间面积法的源、起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适宜性,对该方法在实际计量收费中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具体介绍内容如下:齐承英介绍了通断时间面积法源自2004年提出的Q式通断式供热系统形式。基于该控制方法,提出通断式调节和楼栋热计量的热分摊技术。通过分析流量阶跃变化对散热器和房间温度场均匀性的影响等研究工作。严格说,通断时间面积法的适用条件如下:①热用户侧的室内采暖设备选型应与设计负荷良好匹配;②热用户不能改变室内散热设备容量及其类型;③热用户之间不能出现明显的水力失调;④及时发现和处理户内采暖系统堵塞。实际上这样的条件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必须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适当的修正。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该技术提出了供回水温度修正方法,其特色是,通过测量供回水温度、实际耗热量等参数,回归出一组特性曲线,从而可以对用户改装散热器、管路堵塞、水力失调等实际存在的影响因素对通断法分摊结果进行适当的修正,得出接近实际能耗的分摊数据。修正曲线表明:通常用户端散热器的面积增大不会超过30-50%;相应的热量增大约为15—35%,初步修正热量约在20%左右。考虑现场仪表的特点及供热计量的特性,不宜追求复杂算法,建议采用其他修正算法,确保该方法的合理性。魏庆芃介绍了国家对供热计量改革的重视,指出热改的核心是通过计量手段促进供热系统节能。希望热计量技术具备有效的调节和相对合理的分摊方式并能让用户接受。同时指出现有温空调节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极其困难。该技术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计算,得出了很多的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例如散热器面积大小、水力失调等因素的影响程度等,是实际通断分摊计算的重要依据。
       2、介绍了国外热计量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应用状况。沃茨公司代表介绍了热计量及其水力分配系统形式。同时介绍了地板采暖系统形式、室外补偿系统、单独采暖系统、太阳能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多热源采暖系统形式。指出了欧洲采暖系统不断集成化、模块化的发展形式。
       3、介绍实施供热计量后采暖系统需要关注的问题。方修睦教授介绍了分户热计量后采暖系统的问题。介绍了实施热计量后采暖系统的可调性应受到重视。介绍了供热系统节能中自由热节能比例约在4—8%左右,自有热和行为节能比例总计约20%左右。方教授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基于室温的流量温度分摊法,弥补了原来室温面积分摊法的不足,使该方法在保持其原有简单易行特点的同时,又克服了开窗等因素的影响,为该方法的推广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黄维主任介绍了计量供热实施后需要关注的一些技术问题。指出实施热计量可以起到如下作用:监督建筑保温质量;监督锅炉和热网运行效率;反映室内舒适度和采暖系统运行调节水平,有利于量化管理和减少水力平衡等问题。同时也指出了现有热计量实施中的一些问题:空置房中的热计量如何实施;热计量实施后流量的变化规律及其水泵的调节控制问题;行为节能与热源节能的关系及其在收费中的体现。
       本次热计量讨论会主要讨论了通断时间面积法热计量方式的产生背景及其适宜性、应用情况,分析了供热系统实施热计量后对采暖系统及其用户的影响。通过与会代表的讨论,得出如下建议:建议通过大量试验数据,分析通断时间方法及其不同应用形式的应用合理性。建议关注实施供热计量收费后对供热企业、采暖用户的影响。

学术年会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6-06 12: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