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81304建筑技术科学招生导师介绍:
1. 张时聪
研究员,中国建研院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央企业第四届青联委员,联合国可持续建筑建造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近零能耗建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副主任;围绕“节能降碳双控、主被动协同、储能柔性适配”这一研究主线,长期开展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与社区“前瞻性、公益性、国际化”的产学研合作,带领技术团队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等项目25项,提出了适用于我国能源结构、建筑特点、气候特征和人员使用习惯的建筑节能降碳递进式解决方案,填补了我国零能耗、零碳建筑与社区领域的空白,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多项荣誉。
电子邮箱:zhangshicong01@126.com
办公电话:010-64517684
2. 其余招生导师介绍请前往“官网-人力资源-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中了解(https://www.cabr.com.cn/zgjyy/rlzy/yjsjy/szdw/A019005002003Gone1.html)。
二、081400土木工程招生导师介绍:
1. 席宁中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一级注册建造师。现任中国建研院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七分公司总工,主要从事地基处理、桩基础工程及基坑与边坡支护等岩土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工作。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体育馆(鸟巢)、国贸三期、银泰大厦以及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国家重点标志性项目在内的建设工程百余项。完成“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稳定及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围海造地软弱地基综合处理技术研究”等国家863计划、住建部、建研院及横向研究课题10余项。历任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桩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地基工程分会常务理事,《高填方地基技术规范》、《软土地基基础技术标准》、《粮食钢筋混凝土筒仓地基基础技术标准》等编委。
电子邮箱:15910766991@163.com
办公电话:010-84286496;15910766991
2. 夏绪勇
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建研院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数字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BIM分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建筑行业软件与信息化、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相关研发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项目、课题。主编《钢结构设计P-BIM软件功能及信息交换标准》、《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参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P-BIM软件功能与信息交换标准》、《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设计规程》等10余部标准。主编专著《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荣获“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等。
电子邮箱: xiaxuyong@cabrtech.com
办公电话:010-64518393,13693006729
3. 夏京亮
中国建研院建材所副总工,高性能结构材料研究中心/海外事业部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青年论坛秘书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屋建筑材料分会理事,全国混凝土标准化委员会沥青混凝土分会委员,入选中国建研院“百人计划”科技人才,中国公路建设行业科技英才,中国工程标准科技青年创新奖。主编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编制国家/行业/团体标准30余项;主持或者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负责国内外重大工程技术咨询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100余篇。获得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华夏奖二等奖2项,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二等奖2项,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一等奖1项,中国砂石协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项,中交集团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等科技奖项。
电子邮箱:xiasnxia@126.com
办公电话:010-64518481
4. 朱礼敏
研究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研院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担任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等。长期从事装配式新型结构体系研发、装配式结构咨询与设计、智能建造技术标准等领域的工作。作为主要骨干完成“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强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基本受力性能及高性能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示范工程设计”、科技部课题“屈曲约束支撑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住建部课题“绿色宜居农房建造技术体系”、北京市住建委课题《装配式建筑效能提升实践与策略》等多项,主编或参编国家/行业/团体标准30余项。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建华工程奖一等奖1项、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一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设计金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结构专业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
电子邮箱:zhulimin@cabrtech.com
办公电话:010-64517984
5. 蒋方新
硕士生导师,荣获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青年创新奖、北京市通州区科技创新人才杰出青年工作者、通州区运河英才计划“运河领军人才”等称号。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预应力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分会理事,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行业导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第三届青年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所带领团队获得2023年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殊荣。长期从事新型预应力成套技术开发及标准编制工作。主持或参研国家及省部级等科研课题15项,包括住建部研究开发项目《超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综合技术研究》等。所研发新型预应力技术在国内大型典型工程如大兴国际机场、北京朝阳站等数百项工程中得到广泛良好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主参编行业及协会标准二十余部。发表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SCI、EI、北大核心等高水平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件。
电子邮箱:316271991@qq.com
办公电话:010-64693458
6. 赵彦革
现任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设计一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建筑检测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建筑工业化中心副主任、绿色建筑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首届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中国建筑学会工程诊治与运维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青年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地基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理事、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绿色建筑建材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专家库特邀专家。 擅长复杂结构设计和研究、装配式建筑设计和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和研究等。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成都来福士广场等结构设计类项目30多项,北京贵宾楼饭店、厦门英蓝国际金融中心等咨询类项目50多项;负责了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卧龙大熊猫基地等100多项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设计、咨询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参加各类课题及标准研究20多项;获得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30多项。
电子邮箱:zhaoyg@cabr-design.com
办公电话:13031007649
7. 高杰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结构总工程师,设计五院院长。主要从事于科研、设计、咨询工作,研究领域包括:高层及复杂建筑设计咨询、工程抗震研究、工程减隔震研发与设计、既有建筑更新改造与检测鉴定、结构振动控制等方向。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十余项,出版专著一本,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几十篇,参编多本国家规范标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既有建筑改造及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校外硕士导师。 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如450米高东莞华润中心、具有复杂连体的45万平米上海美团科技中心结构顾问、448米高的银川丝路明珠塔结构咨询、亚洲最大的海口国际免税城减隔震专项设计、近110万平米的通州副中心交通枢纽地下工程抗震专项咨询、北四环盘古大观塔冠拆除改造咨询等复杂结构设计咨询工作。
电子邮箱:cqugaojie@126.com
办公电话:13581719096
8. 马文生
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研院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国家农业农村部农村厕所建设与管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创造学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建筑节能、清洁供暖、村镇人居环境治理等相关领域研究。承担国家级项目子课题“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开发”等2项,省部级项目“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技术适用性评价体系研究”等4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及协会标准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典型示范工程项目10余项。获得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电子邮箱:mws0509@163.com
办公电话:010-64693299
9. 于震
研究员。现任中国建研院科技标准部主任,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委会委员、ISO/TC205工作组中国注册专家。研究方向是智能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自2002年以来,从事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相关工作和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住建部华夏科技进步奖、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奖、中英科技创业大赛冠军等。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研究课题、中瑞低碳城市发展课题、世界银行建筑节能课题等科研项目。参与编写《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等国家标准5项、主编和参编《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地方和团体标准12项。主持和参与的项目获得中国人居奖、Construction21绿色建筑奖等。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和会议发表建筑能源相关领域文章60余篇。
电子邮箱:yuzhen@chinaibee.com
办公电话:010-64693265
10. 于文
研究员。现任中国建研院科技发展研究院综合防灾研究所所长,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防灾信息化部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房建设技术指导全国专家组成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灾情核查评估专家库专家、北京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长期从事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和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多次配合住建部和地方政府开展城乡建设防灾现状调研和防灾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等10余项科研项目。主编国家标准《洪泛区和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参编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10余项。主持或参与多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建筑工程安全评估与咨询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参编专业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电子邮箱: yuwencabr@163.com
办公电话: 010-64517315
11. 孙彬
研究员,现任中国建研院建研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检测三院院长,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检测与试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理事、北京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工程质量检测、结构可靠性鉴定、结构耐久性评定等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主持和参与完成了“装配式结构节点连接质量检验技术”、“既有建筑检测与评定技术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编和参与制订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检测技术标准》DB11/T 2294-2024、《装配式支吊架试验方法标准》T/CECS 1717-2024、《既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GB/T 51355-2019等20余部标准;负责完成了检测鉴定类项目40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标准创新奖3项。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电子邮箱:sunbinmail@163.com
办公电话:010-64517291
12. 刘立渠
研究员,现任中国建研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业务院院长。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理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任委员、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筑工程病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长期从事结构检测鉴定、安全监测评估、承载力评定及算法研究等工作,主持开发建筑检测评定系统和数据检索软件等产品。主持或参与国家“十一五”至“十四五”科技支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或参编国家标准3部,行业标准1部,地方标准3部,团体标准8部;主持完成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北京地铁安全质量监督检验重大项目。荣获华夏二等奖2次,出版学术著作2本,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30余篇。
电子邮箱:173773233@qq.com
办公电话:01064595179
13. 赵利宏
现任中国建研院防火所新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联合指导教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兼职硕导、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评审专家、北京市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灭火救援专家、深圳市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发改委专项资金评审专家等。 长期从事新能源消防安全、建筑防火、消防性能化设计等专业领域研究及标准化工作。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参编国家/地方标准20余项。主持完成了北京新机场、横琴口岸等80多项重点工程的消防性能化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全国首个全尺寸氢燃料电池汽车极限火烧试验,研发的超高安全储能系统获第七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储能技术创新典范TOP10。曾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6项,参编著作4部。
电子邮箱:zleehom@163.com
办公电话:010-64518126
14. 张昊
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现任中国建研院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秘书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防火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消防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防火分会理事等。长期从事建筑防火、火灾烟气控制、安全评估以及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科研与标准化、技术咨询工作。完成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研课题4项,“建设工程标准规范体系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其他科研课题10项,主参编标准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颐和园消防体系建设规划、国家游泳中心等重大工程火灾风险评估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东方文化酒店、北京奥运博物馆、厦门嘉庚体育馆配套商业综合体、北京中关村地下综合管廊、北京地铁5号线、机场线等大型复杂建筑、地下交通工程及新型地铁工程的烟气控制性能检验与系统评估工作。带领团队获得国资委授予的2017年度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称号。
电子邮箱:cabrzh@126.com
15. 其余招生导师介绍请前往“官网-人力资源-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中了解(https://www.cabr.com.cn/zgjyy/rlzy/yjsjy/szdw/A019005002003Gone1.html)。
三、085900土木水利招生导师介绍请前往“官网-人力资源-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中了解(https://www.cabr.com.cn/zgjyy/rlzy/yjsjy/szdw/A019005002003Gon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