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单位推荐下列项目申报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2013年 4月 10日至 2013 年 4 月17 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院科技处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陈乐端,64517977
附: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重大建筑工程抗风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候选单位(含排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候选人(含排序):金新阳,陈凯,唐意,赵基达,钱基宏,严亚林,符龙彪 ,何连华,杨立国,金海,武林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各地出现了大量超高层和大跨建筑。这些大型建筑在彰显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结构设计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其抗风设计面临诸多新问题:1)重大建筑工程通常规模较大、结构体系复杂,对风洞试验技术和风振分析能力有更高要求。2)超高层建筑的横风向和扭转风振显著,传统的单一方向风荷载取值方法已不适用。3)大跨空间结构由于振型密集,难以将随机的脉动风荷载简化为普适的等效静风荷载。
针对上述关键技术难题,本项目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建立了重大建筑工程的抗风设计体系。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风洞实验室,研发了可满足海量数据测试要求的大规模同步测压系统。2)提出了风振计算的广义坐标合成法,计算效率比传统算法提高20倍,有效解决了重大建筑工程的风振计算效率问题。3)通过大量风洞试验,系统研究了典型截面超高层建筑的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风振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基于三维模态的超高层建筑等效静力风荷载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4)基于风洞试验结果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总结了结构偏心率对超高层建筑弯扭耦合风振响应的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关设计建议。5)系统研究了大跨结构的等效静风荷载理论体系,提出了基于响应时程的等效静风荷载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大跨结构下压风荷载的取值建议。6)系统的提出了基于荷载效应的结构抗风设计方法,并在工程问题中验证了该理论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本项目促进了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融合,引领了风工程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成果为实现重大建筑工程安全、经济的结构抗风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相关成果不仅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还被纳入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中。发表学术论文41篇,被EI收录18篇,获2项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近3年项目组完成抗风咨询项目104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784万元,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效益显著。
2013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