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和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共同完成的“跨海大桥用双相不锈钢钢筋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拟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关于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通知”(钢协[2014]231号)的要求,现将项目的有关内容予以公示。
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推荐项目公示内容所涉及的方面持有异议,请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和必要的证明报太钢技术中心。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加盖本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签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匿名方式提出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异议截止期12月30日。
联系单位:太钢技术中心
联 系 人:周瑰云
联系电话:0351-3012674
电子信箱:zhougy@tisco.com.cn
附件:“跨海大桥用双相不锈钢钢筋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公示内容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附件
王辉绵、高建兵、景强、朱建国、王立新、李智斌、李颖、何积铨、张增武、李国平、朱拥民、徐瑞榕、田奇、闫禹、曹娇婵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学、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本项目所属学科为钢铁材料加工制造工艺领域,涉及冶金、压力加工、材料等学科。跨海桥梁行业的发展趋势是长寿命化,由于其所处海洋环境十分苛刻、普通碳素钢筋无法满足要求,急需开发出一种具有耐氯离子腐蚀性能好、强度高、综合性能优良的高性能不锈钢钢筋。
本项目突破了诸多技术难点,取得了如下技术创新:
(1) 开发了双相不锈钢VOD精炼及精确控氮、轧制自动控制多段强冷却、高强韧组织控制等技术,实现了高强韧双相不锈钢钢筋制备技术的创新;
(2) 研究了钢筋肋牙和轧辊孔型与混凝土粘结力的关系,实现了高粘结力钢筋肋形优化设计;
(3) 开发了双相不锈钢钢筋大深角螺纹套筒机械连接技术;
(4) 完成了国内首个不锈钢钢筋标准研究及制定。
经过上述研究,完成了跨海桥梁用双相不锈钢钢筋关键工艺开发,申请发明专利5件,授权1件,制定2项标准,发表论文2篇;开发出的双相不锈钢钢筋屈服强度589MPa、延伸率40.5%、室温冲击功302 J、通过了500万次疲劳试验,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外产品水平,通过了国际建筑领域权威认证机构英国CARES的认证,并在以跨海大桥为代表的海洋建筑工程上实现了国内首次规模化应用。
本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新增利税7292万元。在钢铁行业产品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方面有很好的示范效应,对我国未来跨海桥梁建设材料的更新换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王辉绵:项目总负责人,负责制定总体研究方案,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高建兵: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总体生产技术方案,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景强:负责双相不锈钢钢筋在跨海大桥的应用技术研究,在本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朱建国:负责双相不锈钢钢筋产品标准制定及检验,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王立新:负责产品组织和性能研究,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李智斌:负责双相不锈钢钢筋连接技术研究,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李颖:负责双相不锈钢钢筋力学性能控制技术研究,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何积铨:负责双相不锈钢钢筋耐腐蚀性及服役性能研究,在本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张增武:负责双相不锈钢钢筋冶炼技术研究,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李国平:负责双相不锈钢钢筋基础技术研究,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朱拥民:参与轧制生产线工艺设计,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徐瑞榕:参与不锈钢钢筋连接技术研究及连接标准制定,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田奇:参与双相不锈钢钢筋质量控制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5%。
闫禹:参与双相不锈钢钢筋在跨海大桥的应用技术研究,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5%。
曹娇婵:参与双相不锈钢钢筋在跨海大桥的应用技术研究,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5%。
类别 |
知识产权名称 |
授权号 |
完成人 |
发明专利 |
一种不锈钢坯表面修磨方法 |
ZL201110134386.1 |
张增武 |
发明专利 |
一种双相不锈钢坯加热方法 |
201110343469.1 |
李 颖 |
发明专利 |
一种双相不锈钢连铸的方法 |
201210213497.6 |
张增武 |
发明专利 |
一种不锈钢增氮方法 |
201210213878.4 |
张增武 |
发明专利 |
不锈螺纹钢轧制设备和方法 |
201210139278.8 |
李 颖
朱拥民 |